Instagram誹謗構成要件(舉個例子)

以下以台灣法律為例,舉一個在Instagram(IG)上可能構成誹謗的具體例子,並分析其法律要件:

情境案例:

人物

  • 用戶A(行為人)
  • 用戶B(被害人)
  • IG上的追蹤者及公開貼文閱覽者

事件經過
用戶A與用戶B是同事,因工作糾紛產生嫌隙。用戶A在未經查證的情況下,於自己的IG公開帳號發布以下內容:

  1. 貼文內容
  • 「用戶B是小偷!上週五偷了公司同事的錢包,監視器都拍到了,大家小心!」
  • 附上一張模糊的監視器截圖(實際與用戶B無關)。
  • 標記用戶B的IG帳號,並加上標籤 #公司小偷 #職場敗類。
  1. 傳播方式
  • 用戶A將貼文設定為公開,並透過IG限時動態轉發,呼籲追蹤者「分享出去讓大家知道」。
  • 用戶B的同事、朋友因看到貼文後,紛紛留言指責用戶B,甚至向公司主管舉報。

後續影響

  • 用戶B遭同事排擠,並因公司調查暫時停職,名譽嚴重受損。
  • 事後證實,監視器截圖與用戶B完全無關,且公司並無財物失竊紀錄。

法律要件分析:

  1. 散布不實事實
  • 用戶A指控「用戶B偷竊」是具體且虛構的事實(無證據且事後證明不實)。
  • 監視器截圖與用戶B無關,顯示用戶A未經合理查證。
  1. 故意或過失
  • 用戶A因私人恩怨,明知無證據仍惡意指控(具誹謗故意)。
  • 若用戶A聲稱「誤會」,但未查證監視器來源,可能構成「重大過失」。
  1. 公開傳播
  • 透過公開貼文、標記帳號、標籤及限時動態,使不特定多數人(同事、朋友、網友)得以知悉。
  1. 導致名譽受損
  • 用戶B遭同事排擠、工作停職,社會評價明顯降低。

法律後果(台灣)

  1. 刑事責任
  • 用戶B可向警方提告《刑法》第310條誹謗罪,用戶A可能面臨1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罰金。
  • 若用戶A無法證明指控為真,且內容與公共利益無關(純屬私德),難以主張「真實性抗辯」。
  1. 民事責任
  • 用戶B可依《民法》第195條請求精神慰撫金(例如因停職導致的精神壓力)。
  • 可要求用戶A刪除貼文、發布道歉聲明或賠償名譽損失(如律師費、收入損失)。

關鍵爭議點

  • 真實性抗辯
    用戶A若主張「誤會」或「監視器畫面可能為真」,但無法提出具體證據,抗辯難以成立。
  • 言論自由 vs. 名譽權
    即使用戶A自認「正義揭發」,但若內容不實且無合理查證,仍可能構成誹謗。

如何避免構成誹謗?

若用戶A想合法表達不滿,應調整貼文內容:

  • 改為「合理懷疑」
    「上週五公司發生財物失竊,希望相關人士主動說明。」(不指名道姓,且基於事實)。
  • 避免情緒化標籤
    刪除 #公司小偷 等攻擊性用語,聚焦客觀描述。
  • 私下解決爭議
    先透過公司內部管道或法律途徑處理,而非公開指控。

總結

在IG上因情緒發文指控他人,若內容不實且未經查證,極易觸法。即使事後刪文,仍可能因「截圖留存」而需負法律責任。建議透過理性溝通或法律途徑解決爭端,避免衝動發文!

立即諮詢 IG 律師

Read More